“高敏感”:这个被严重污名化的性格特征,用好了反而能开挂

频道:破解资源 日期: 浏览:23
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?   自己格外喜欢伤春悲秋的文学作品;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言,有时候能揣摩很久;电影看到动情之处常常眼眶一热;   听到某个声音、闻到某种味道,情绪就会莫名地被牵动;微信上别人已读不回了,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。  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你身边有人有这些特征,很可能你们属于高敏感人群。   什么是高敏感呢?这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、甚至被误解的性格。   可能朋友会说你们太玻璃心、想太多、神经质。   但很少有人知道,高敏感并不是缺陷,而是一种大脑神经系统更精细的天赋。   而一旦这种天赋被正确地使用,高敏感者的人生,真的可以开挂。   高敏感≠玻璃心,更不是矫情或想太多。   心理学家伊莱恩·阿伦博士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高敏感这个概念。   她发现,高敏感人群只占人口比例10%-15%;   他们感知特别细腻,哪怕是一点点声音变化、一句眼神暗示、一个微妙的气氛转折,都能迅速捕捉到。   这不是心理有病,也不是内耗,你只是比别人感知世界更加细腻。   因为他们太敏感了,这种敏感其实是一种天赋。当前社会节奏很快,高敏感人经常表现得慢半拍。   因为他们习惯在做决定前反复思考,会在社交场合里因为信息太多很容易感到心累。   所以,有些人会误以为他们不合群、爱钻牛角尖、不够独立,甚至情绪不稳定。   而高敏感人自己也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中,认为是不是自己真的太脆弱了?   但事实是:这并不是缺陷,而是一种优势。   在动物界也有“高敏感型个体”。   这些动物不像其他成员那样冲在前头,而是会花时间观察环境变化、分析风险,往往能在危险来临前做出最准确的判断。   在人类社会中也一样,高敏感人往往具有超强的直觉、共情能力和创造力。   只是,如果他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,那这些优点就成了负担。   什么是主体性呢?简单来说,就是为自己负责、为自己的情绪找出口、为自己的生活设边界。   很多高敏感人活得辛苦,不是因为敏感,而是因为太被动了。   别人的一句话,就拿来反复思考,情绪来了就困在里面出不来,心软的时候又不好意思拒绝,生怕别人不开心,结果自己最难受。   但一旦高敏感人开始意识到:我能感受到很多,但不需要为一切负责。   这就是转折点。   心理学上称这种转折为掌控感的建立,当一个人从被动接受情绪刺激,转向主动理解与回应刺激,敏感就不再是负担,而是资源。   比如:一个情绪敏感的人,一旦学会调节自我感受,就能成为非常出色的情绪陪伴者、咨询师、心理工作者;   一个对细节极度敏感的人,一旦找到表达方式,就可能成为天才的作家、设计师、音乐人;   一个容易想太多的人,一旦把这股思维力用在解决问题上,常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盲点。   简而言之,高敏感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的节奏、空间和表达方式,他们反而可以在人群中脱颖而出。   一定是有超强共情力。   别人说一句犹豫的话,我们就能听出他其实一点都不好。可能很容易成为朋友最知心的好友。   而他们的信息处理深度也会强于他人。这不是磨叽,而是想得全。   别人看到表面,而高敏感人能看到底层逻辑,像心理咨询师、写作者、创意类工作,很多高手其实都是高敏感。   非常明显的另一点就是创造力与洞察力爆棚,高敏感人群能从一首歌、一句话、一幅画中读出别人忽略的细节,可以共情、能捕捉细节。   由于敏感,则可以预判和危机嗅觉。别人都说没事儿,高敏感人群早就感觉不对劲。   这种直觉不是迷信,而是大脑分析小细节后的反应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敏感人天生适合出谋划策。   最后请记住,你不是“太敏感”,你只是比别人看得多、感得深、想得远。   高敏感不是病,它是天赋,只不过这个天赋,需要你自己去开启。   高敏感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就要走得小心翼翼,反而,它是你走得更深、看得更远、感受更真切的起点。   当你不再讨厌自己的太敏感,你才会发现:利用高敏感这个特质,它就会反过来帮助你。   -The End -   作者-小咖   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  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